补骨脂素价格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111/4325343.html糖尿病友如何面对令人纠结的8个饮食问题?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是各类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必不可少的措施,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起重要作用[1,2]。据研究表明,只有43.2%的糖尿病患者坚持合理饮食控制[3]。
为避免大家不走进饮食误区,今天我们总结了日常生活中八个常见的饮食问题,希望对糖友们在控糖时能有所帮助!
01糖友能不能吃水果?
能吃。但要适量,吃酸的比吃甜的要好。实际上,水果中的糖大部分是果糖。果糖的吸收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的帮助,从水果的GI(血糖生成指数)值来看,多数水果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所以对糖友来说,可以根据GI值选择一些水果。水果酸度越高,对血糖的影响越小,可以吃些李子、橘子等。
水果对血糖的影响与吃的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建议不要煮熟了吃,不要榨汁吃,也不要挑熟透了的吃。生的、青的水果利于血糖控制。熟香蕉和青香蕉差别很大,建议吃青香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量”不能过多,应记住一天的“积少成多”。碳水化合物含量再少、GI值再低,如果食用过量也不好。任何吃下去的食物,都要记入一天的总热量中。
个人一天总热量的计算请进入平台糖友圈顶部菜单-饮食方案中查看。
02粗粮对血糖好,全吃粗粮可以吗?
有的糖尿病友走上了这样一个极端:既然粗粮对血糖好,那就只吃粗粮,不吃细粮了。其实,只吃粗粮并不一定有利我们的健康,粗细搭配才是合理的膳食,科学研究表明,精制粮与粗粮的比以6:4为最佳。
而并不是粗粮有益于健康,就餐餐吃,一段时间后,虽然血糖较稳定,但人却消瘦了。
这是因为粗粮营养虽好,但由于其营养成分都隐藏在坚固的种粒结构中,因而吸收率并不高,对于胃肠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多吃粗粮很可能由于吸收不好而造成营养不良。
让粗粮发挥更好的营养作用,就需要讲究吃粗粮的方法。可以让粗粮细做。粗粮细做可以改善口感,例如,黑米较硬且粗糙,用来煮饭并不太适合,熬粥较好。玉米与面粉混合制成的无糖玉米糕、玉米饼、玉米馒头、玉米面饺子也可常选食。
总而言之,适时适量地吃一些粗粮和杂粮,才是健康的饮食方式。
03多吃蔬菜,但淀粉多的要注意?
多数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0%左右,特别是茎叶、豆类蔬菜,如芹菜、青豆、*瓜、葱头、韭*等。
一般而言,茎类、叶类蔬菜含膳食纤维更多。但土豆、白薯富含淀粉,熟的、软的与面粉一样很快升高血糖。这些根类蔬菜的食用量需要控制。食用时要相应减少主食的量。
04豆类是不是有利于控制血糖?
多吃豆类GI值低,有利于控制血糖。豆类含蛋白质高(25%以上),一般豆类的蛋白质含量与牛肉、鸡肉相仿,特别是有些优质*豆,蛋白质超过30%;豆类含膳食纤维、低聚寡糖也较高(5%左右),所以消化吸收得慢,对血糖影响较小。将干豆浸泡过夜,洗净煮熟,每天吃一些;饮食中可常吃一些豆腐、豆粥等。
05吃生食对血糖控制更有效吗?
是的,生食物的GI值一般更低。吃生食物能减少血糖的升高幅度,例如生土豆、青香蕉,主要原因是抗性淀粉多,没有糊化,人体不容易吸收利用。
蔬菜注意生熟搭配着吃,除营养治疗的特殊需要外,谷类尽量不要长时间高温熬煮。
像一些可以生吃的蔬菜,如:冰菜、生菜、苦菊、胡萝卜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适当的吃一些生的菜,也能起到降暑的作用。
06糖友如何选择零食?
选择零食建议从“膳食宝塔”的最底层开始,如谷类有全麦饼干等,而不是油腻的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膨化食品被视为垃圾食品,对血糖影响迅速。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也是很好的零食,如一根生*瓜、一个酸甜橙子。如果还想丰富可以选择乳类,如一杯低脂牛奶加一小块全麦面包或是适量的坚果类。
适量的加餐是为了防止低血糖的出现,使血糖控制得更平稳。
07什么样的饮料适合糖友?
建议糖友最好喝矿泉水或者白开水!这是最适合的饮料,既解渴又没有热量。
如果说饮用果汁是为了其中的维生素,还是建议吃水果为好。因为橙子等水果中的糖分并不多,GI值也较低,但果汁加工过程中纤维类成分肯定是减少了,有的营养成分被破坏,现在很多医生都不建议小孩喝果汁。
08糖友吃无糖或降糖食品血糖会升高吗?
有糖友反应,我只吃糖尿病人专用食品,怎么血糖还是高呢?像一些无糖和降糖的食品被有些糖友认为这些不升糖,可以随便吃。
其实“无糖”和“降糖”食品的生产厂家生产的此类食品不过是在加工过程中用甜味剂代替食糖。但是,从营养学的角度上说,糖包括单糖、双糖、淀粉、膳食纤维等碳水化合物。
实际上,不但带有甜味的单糖、双糖能够让血糖升高,即使没有甜味的淀粉在经过水解之后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上升。
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所谓“无糖”食品,不过是没有添加食糖的食品,而油脂、面粉等同样会导致血糖的上升。所以,无糖食品也要计算热量。在加餐时也要适量,并且要选择正规厂家的无糖食品。
看完这篇,血气分析再也难不倒你了!
血气分析从早年还在上学时的病理生理课就开始学习,到后来的内科和外科的临床课程的反复强调,直到进入临床工作后大量接触,不折不扣的一项临床基本技能。
但很多人看到血气还是有些头大,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解答。
一、血气分析可以提供哪些结果
酸碱平衡的指标:pH(酸碱度)、PaCO?(二氧化碳分压)、HCO?(碳酸氢根)、TCO?(总二氧化碳)、BE(碱剩余);
电解质:K?、Na?、Cl?、Ca2?;
氧合指标:PaO?(氧分压)、SaO?(氧饱和度);
其他:Lac(乳酸)、Glu(血糖)、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
二、出来结果该怎么看
1.首先,要熟记常见指标的正常值。
pH:7.35~7.45;PaCO?:35~45mmHg;PaO?:80~mmHg;
HCO3?:22~27mmol/L;BE:-3~+3mmol/L;SaO?:95~%
2.然后,判断所检测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对于一个不存在明显缺氧、休克情况的患者,出现PaO?不足60mmHg,SaO?低于80%的情况,就要怀疑是不是抽到静脉血了;
如果对自己的穿刺技术非常自信,最简单的验(打)证(脸)方法,是让病人带上监护仪的指脉氧看看,如果指脉氧的SaO?是96%还高高的,那就乖乖的再找个搏动明显的地方再穿一针吧。
3.再然后就要分析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异常了。
1)看氧合状态
PaO?低于60mmHg定义为呼吸衰竭。若PaCO?正常或下降则为Ⅰ型呼衰,若PaCO?大于50mmHg即存在二氧化碳潴留,则为Ⅱ型呼衰。SaO?低于94%则提示缺氧。
2)根据pH值看酸碱失衡
pH7.35表示酸中*;pH7.45表示碱中*;pH在7.35~7.45表示正常,也可能是代偿状态,也可能是混合性酸碱失衡。
3)判断原发酸碱失衡类型
主要是看PaCO?(呼吸因素)、HCO3ˉ(代谢因素)与pH值的变化方向。谁与pH的变化方向相同,谁就是原发因素。
在酸中*(pH7.35)情况下,如果PaCO?升高,表示为原发性呼酸;如果HCO3ˉ降低,表示为原发性代酸。
在碱中*(pH7.45)情况下,如果PaCO?降低,表示为原发性呼碱;如果HCO3ˉ升高,表示为原发性代碱。
但对于存在混合性酸碱失衡的情况,比如同时存在PaCO?升高和HCO3ˉ降低的酸中*,或者同时存在PaCO?降低和HCO3ˉ升高的碱中*,需要根据临床情况判断原发失衡。
如果存在呼吸道梗阻、肺部感染、慢阻肺、呼吸衰竭等因素,则考虑呼吸为原发因素;
如存在低血压、血容量不足、感染、大量利尿剂应用、胃肠减压、肝肾功能不全等,则考虑代谢为原发因素。
4)判断是否存在代偿和混合性酸碱失衡
如果检测结果中PaCO?和HCO3ˉ和变化方向相同,则表示为另一因素为代偿改变。比如呼酸(pH7.35,PaCO?升高)情况下,HCO3ˉ升高,表示为代偿。
但如果PaCO?和HCO3ˉ的变化方向相反,则表示存在混合性酸碱失衡。同样比如呼酸(pH7.35,PaCO?升高)情况下,HCO3ˉ降低,表示合并代酸。
听起来很混乱?那就一图以敝之:
三、抽血气前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一些因素会影响血气测量值,干扰临床判断,所以在抽血气前应该注意一些情况:
1.病人情绪、体温
如果病人刚刚活动完、或者情绪激动、存在发热等情况,会影响血气结果。
应该等待病人休息、安静情况下、体温正常后再进行抽血。如果体温不易控制,则需在检测时输入体温数值进行矫正。
2.吸氧状态
如果病人持续吸氧,情况允许的话最好是能暂停吸氧30分钟后再抽血。
如果无法停止吸氧,则需在检测时输入吸氧参数。对于改变吸氧参数的病人,最好是新的吸氧状态下30分钟后再采血样。
当然,对于紧急情况下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来源好医讲糖、医格心领域
一附院内分泌科诊疗特色
一附院内分泌科团队与好大夫在线联合推出
内分泌代谢疾病网上诊室服务!
当可怕的糖尿病、甲减、甲亢、甲状腺结节来临的时候,您是否彷徨无措?您和您的家人是否准备好迎接另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您了吗?当需要复诊时,挂不到专家号,血糖忽高忽低,甲功不正常,怎么办?别怕!当工作忙,不好请假,医院附近,却遇上大堵车,医院医生已经下班,怎么办?医院候诊排队时间太长,工作太忙没时间复诊,怎么办?别怕!当新型冠状病*感染席卷了全中国,现在更是在全球肆虐,为了控制疫情的扩散,医院,怎么办?别怕!当工作忙,没时间,路途遥远,医院和医生面对面就诊,怎么办?别怕!当所有医生都告诉你“管住嘴,迈开腿”,究竟怎么管?如何迈?你还是无所适从的时候,怎么办?别怕!当每天为了测血糖扎手指扎到心酸的时候,当胰岛素注射困扰你的正常生活的时候,当你怀孕的时候,当你需要就业的时候,当你打算旅行的时候,当你身体遭遇到其他疾病状态的时候,当很多你无法掌控的状况出现的时候,怎么办?当医生都告诉你甲亢有三种治疗方法,你却纠结拿不定主意,回家想和医生沟通一下,却没有医生的联系电话,又不认识医生,怎么办?别怕!别怕!
长按或扫描下面图片中的